
不經不覺,暑假到了最後一天,明天就是新學年的開始,二零一六年的九月一日。最近打開電視,也看見一些節目在討論同學的暑期活動,也有一些開始探討學生新學年的準備,傳媒的報導,感受到的是他們對於「開學」這個議題的「重視」,然而這樣的討論,又是否為學生帶來更大的「壓力」,在催促他們去「準備」新一個學年呢?
「新學年」
擁抱生活,擁抱新開始,不知道同學們將會以怎樣的心情步入他們的校園,然而對於現在的學生,新學年是否就是新開始呢?還是只是在「延續」他們的學習呢?我所說的是,假如這是一個「新開始」,我們又有沒有為我們的學生提供一個「新環境」,讓他們可以過「新生活」呢?
媒體的報導帶給我的反思,其實在現在的環境之下,我們好像沒有為學生帶來新的改變。而教育局長對於學童輕生的問題,雖然是成立了一個委員會,但是就是沒有正視學童「因制度而出現的問題」,把問題歸類為「個人」,只繼續「增加」輔導,卻沒有為他們減少「工作量」。
起跑線的討論
在奧運會期間,其實並沒有留意太多賽事,但其中一個報導,卻是非常的深刻,英國跑手Mo Farah 在一萬米的賽事之中跌倒了,卻在最後贏得金牌。或許在香港的價值觀下,勝利及金牌是大家的焦點,然而社會不同的人士,也有描述他在跌倒之後爬起來,雖然處於較後的位置,卻憑藉其堅毅的力量,一個一個地追上其他的跑手,或許Mo Farah 在起跑線上不是什麼出眾,然而他的堅毅,他持久耐心地從後追上,最終讓他在賽事上獲得第一。
當社會在討論「贏在起跑線」、「贏在射精前」的時候,當我們填滿學生的時間表,為他們籌畫準備的時候?最後又是否能夠使同學健康快樂地成長,能夠找尋到學生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呢?或許最簡單地講,當學生習慣了家長的安排,他們又能否在之後同樣地為自己做好籌劃?還是因為有太好的籌劃,學生自己不再懂得「準備」呢?
真實的情況
在中學工作的時候,曾經接觸一群在學校被評定為學習出現問題的學生,依老師的描述,他們是「懶散」、「不用功」、「自我放棄」等等,在與他們進行小組交流的時候,發現他們有一個有趣的情況,就是他們在小學時代,也是名列前茅的傻良學生,也因為成績傻良,才可以進入這間中學,面對他們你不禁會問,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今日的情況呢?而在與他們討論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共通點,就是對學習已經「失去興趣」。
面對一個激烈競爭的社會,作為家長或許也有擔心,然而我們要問,今天「激烈競爭」的情況,是否「準備」就會有效使你的子女渡過明天的難關呢?還是在「安排」及「準備」之下,我們的學生更加不懂自主,更加缺乏基本的生活技巧呢?
新的學年,祝家長學懂放下,祝學生獨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