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幾何時,大專院校的教職員算是頗為不錯的職業。但到了近年,越來越清楚大專院校的生態已經跟以前不一樣。很多大專的教職員變成了教育界的游牧民族,變成了按時計薪的件工,「搵朝唔得晚」之餘,還要面對不知下學期是否有約續的尷尬處境。這也不獨是年資較淺的新晉大專教職員需要面對。
最近,就連在院校教了20年以上的也會突然被通知,三個月後約滿便不會再續約。原因可以一時一樣,可以說是沒有人能說清楚是甚麼的所謂「教學模式轉變」,也可以說是因為大學要慳錢。但最諷刺的是大學管理高層那批人的薪資已經與政府的公職人員脫鈎而變得越來越高,而他們可以得享高薪厚職的其中一個主要任務,原來就是要絞盡腦汁去向那些在整個院校薪資架構中收入最低的一層開刀。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把商業營運模式引入教育的惡果。也是因為管理的考慮凌駕了教育的考慮。
早在港英時代的後期,負責大專院校撥款的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便醞釀要把商業營運的一些原則和管理方法引入大專教育。教資會長期被一些所謂工商界的精英把持,難免認為以商業原則來管理教育沒有問題,甚至可以提升效益。但經過幾十年的試驗,效果如何可謂有目共睹。
香港的社會氣氛本來已經很功利,就連大學教育也只被視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具,目的只是為社會製造需要的人才,來保證或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大專教育的所有其他價值因而都變成次要。
「搵唔到食」學科被視作沒價值
因此,在新的管理模式下,所謂「搵唔到食」的學科被視為沒有存在價值,慢慢失去了生存空間。繼續可以保留的學科,也要不斷面對各種無休止的評檢,以確立自己的存在價值。大學管理層都熱衷於參與那個本身就是一盤生意的所謂大專院校排名遊戲。另一方面,評價部門及給學科的價值,不再是看能夠教出怎樣的學生,而是看能夠爭取到多少研究經費及其他資助。
大專教育本來應是一個包含多元價值及容許有不同選擇的社會制度。大學應容許學生因應個別取向作出選擇。健全的大學教育也不應只管把學生引導至那些能夠搵到錢的所謂專業學科。偏偏香港就是如此,或者可以說,這是近20年來很多大專教育發展的其中一個明顯趨勢。但就算是一個趨勢,也只能說是在保守主義及功利的施政觀念下造成的惡果。不能因此認為這樣的做法就必然正確,更不應是大專教育發展的唯一路向。
教育始終不是生意,大專教育的首要目標還是要為社會培養各方面的人才,教育才是大學的主業。但偏偏在商業原則主宰下的大專教育,就不是以「教育」作為評定其商業存在價值的主要指標。院校及學科如果想確立自己的位置,就不再是以教學的質量作標準,而是要以與教學沒有直接相關的所謂研究經費、論文數目、及為大學爭取排名上的貢獻來決定。教職員的職位能否轉正,能否有約續,主要就是看在這幾方面的貢獻。
最近,要把資深教職員也辭退的那間大學,雖仍公開說十分重視教學質素,但在實際的操作上早已把負責教學與研究為主的教職員分開處理,在管理層的角度看孰輕孰重,其實十分清楚的。教學人員無論有多資深,在新制下只能按年續約,一般是兩或三年不等。有院校甚至傳出過,曾考慮把負責教學的教職員的續約周期一律縮短至一年。
因此,縱然有不少教職員都充滿教學熱情,但客觀環境就不容許他們作這樣的選擇。如果不想淪為大專院校的游牧民族,就只能面對現實了。
近年,政府為了要在較短時間內擴展副學位課程,社區學院都要以自負盈虧的方式來營運。這也令更多學生需要在課餘做兼職或者是背負了沉重的學債,這對於教與學的質素都構成十分明顯的負面影響。
這種捨本逐末的發展模式,除了令大學教職員變成一個高危職業之外,事實上對付出學費及時間的學生也十分不公平。解惑授業本來就是教育的主要策略,是應該以人本為取向的專業實踐,當我們的社會經常要以「今天的大學生一代不如一代」這些說法來矮化年輕人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先反省一下社會為他們提供一個怎樣的成長及教育環境。
原文刊在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