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報紙話,名校學生禁不住名校壓力,轉校反感到高興。臨床心理學家話,名校生「十個有九個有焦慮症」,有人中三已要準備公開試,有人放學仲要興趣班練習至深宵,更有做唔晒功課只有抄、默書溫唔切只好出貓。仲有隨手HEA做功課,或最終連堂都唔想上。如果齋以成績論,根本名校可以係提升學生水平嘅訓練學堂,亦可以係屠殺學子嘅刑場。
名校緣何為名校?
所謂「名校」,故然傳統名校要歷史悠久,或講笑曰「校名要得幾個字」,但也包括「地區名校」-還是以成績為主。唔少少年任俠、每日切磋嘅知名武術學校大抵唔會有人視之為名校。
名校就係,喺奪眼嘅光芒隔離,有無數被遮蓋嘅星星。教育理論有所謂「大魚小池效應」(The Big-Fish-Little-Pound Effect),即普通學生放喺名校,其他人太勁,自我概念會下降,亦會迷失;但入返普通學校,大家互相砥礪,反有得益。越係成績好嘅學校、眾生眼光集中於膜拜少數人,則總會忽視其實有無數苟延殘存嘅敗將,遍體鱗傷。
行內有謂「教『好學生』抑或『教好』學生」,名校之所以係名校,大多因為收得多叻嘅學生,而唔係考入去然後變叻。特別係傳統名校,有唔少係家庭豐裕或至少中產,本身子女就係天資聰穎嘅優生學;或家庭具文化資本,自小父母有各種語文教具,牙牙學語時睇迪士尼英語世界,仲有父母陪你講英文。入咩學校都好,呢種人都係叻的。
部份成績好嘅「名校」,或有瘋狂操練。曾見識過一間地區名校,自中一二始返朝早八點,上九堂至下午三點半,休息十五分鐘,再補課至五點半方休。高中大斬課外活動,學生除咗讀書、還是讀書。師生互相折磨。好把青春獻書本,還望覓得黃金屋而已。
如此一來,最終摧折不少學生,或因旁人耀目而黯然失色頹喪,或因過度操練而失去自我。名校,又如何?
壓迫人的制度、被制度壓迫的人
香港教育制度,畢竟都係壓迫人嘅工具。新學制升學所謂課外活動OLE同SLP本來表現係多元學習,但嚟到第四屆文憑試,大家都知係廢話。成績才是一切,而只有適合現今荒塘的考試制度,先攞到成績。大家只有無奈又無奈繼續操練。
教育局將學生分成Band 1、2、3,本意係等學生得到適當照顧。不過喺成個追求成績嘅華人文化底下,變成「入到Band 1學校」就好勁,或入到「升學率高」嘅學校就好勁,Band 2、3就棄成垃圾。殊不知升學率高,因本身收生好,而非倒果為因。
考試制度壓迫無數人,但又無數被壓迫嘅人繼續接受。將教育異化為汲汲然追求成績嘅遊戲。對於能力較差嘅人、出身較差嘅人,就完全無視。至於其他所謂多元出路、職業訓練,注定只能成為「失敗者」嘅收容所。成皇敗寇,此其時也。
圖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