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課時,經常有學生問我:「老師,默書可唔可以寫簡體字?」我一定回答他們:「唔得」。接着,我說出理由,「默書的目的,是要你們一筆一畫寫下每一隻字,而不是取巧地以簡體字取代正體。日後,你們便只會寫簡體字,會阻礙你們學習中文。」他們聽後總是流露似懂非懂的表情。
忽地想起這小插曲,原因是教育局去年12月推出中國語文《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 諮詢簡介》又引起不大不小的風波,其中提到「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的溝通。」(見「文件」頁3)這好像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學懂中文是為了閱讀嘛,先是學好繁體字,然後便是簡化字,到時便可閱讀更多的書,目的原來是為了加強溝通,而溝通不只是針對內地,還有海外各地,即是「全世界」吧?只需學好繁體簡體便可世界通行,實在誇張得過份。不過,當大家仍以為只要「學好普通話,走遍中國也不怕」之際,課程發展處袞袞諸公卻強調認讀簡化字的重要,原來是「需要培養善用『兩文三語』溝通的人才,以提高香港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同時促進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和連繫。」說穿了,仍是競爭力,仍是經濟效益,仍是講一個「錢」字。
無論從書法之美觀之,字的形構觀之,甚或實用性觀之,簡體字在香港都只能依從繁體字的軌跡前進,不能成為主流。簡體字只是一種中國文字的書寫方法,不是思想文化的載體,更不能成為學習中文的正統。因為中文字可以見其形,知其義,辨其聲。然而,學了簡體字,忘了正體,往往連字義字音都一併忘掉了。例如:雞,從奚從隹,憑聲符形符,已猜到是甚麼,讀音如何。可是,你問小孩子,「鸡」怎麼讀?老師教繁體字,可以由淺入深,六書如數家珍,但教簡體字,只有叫孩子記住吧!為甚麼香港的學生要牢牢記住的不是唐詩宋詞這些優美的文字,而是一些霸權要你記着的東西?不錯,就是為了「競爭力」呀!
當然有很多人會說:學多樣東西不是更好嗎?不學普通話和簡體字,將來真係搵唔到食呀。香港學生要學的東西還會少嗎?幹嗎要再在有限的課堂課外時間認識多幾千個難記的字型,為的是要將來有一技傍身嗎?學習一種東西是要有推動力的,也要有學習的環境,如果只是生吞活剝,死記硬背,到頭來也淪為死腦式的爛調套語。加上,我想不到簡體字除了往內地旅行看看地圖路牌或作大量閱讀時有用之外,還有甚麼地方需要使用簡體字。商務往來的文件也不是全篇也是簡體字吧?那麼,寫作時會令我們寫得快一點嗎?答案也絕不是,因為寫作速度與腦子有關,與筆劃多少無關。況且,那幾千個簡體字,很多時只要有點時間,有點記性,有點語文根基,肯閱讀,懂的字多,能理清上文下理,要看懂簡體字完全不是問題,實在不需要沒頭沒腦地在「掌握繁體字後」(如何掌握卻又沒有說明),莫名其妙再加上一句「認讀簡化字的能力」的。
而且,如果指引化成課程,課程再化成練習,練習再計算分數,分數再變成等級的話,是相當可怕的一件事,那將會變成TSA或國民教育科的翻版。到時候,莘莘學子再不只是認識簡體字這麼簡單了,而是要作為學習和書寫的主流,忘記繁體字自是發展的結果了。也許學生日後把那幾千個簡體字的寫法記得滾瓜爛熟時,不會再問默書可否書寫簡體字了,而是只懂寫那些字的簡體,忘掉字的正寫。即便如此,他日假如有學生再問我這個問題,我也回應: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