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為《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教育局提出修訂初中中史課程,削減古代治亂興衰部分、增加文化史和香港史;諮詢文件更認為加入「香港發展」可有助「確立國民身份的認同」,又指新修訂有助學生均衡接觸中國政治與文化,達至「古今並重」,此次修訂固然引起社會質疑騎劫歷史教育,試圖讓「國民教育」借屍還魂;同時亦再次引發我們思考,以「香港主體史觀」重構香港史,是如何的迫切。
教育局是次修訂,將中史分為古代、近世、近代、現代四個時期,當中以「政治演變」、「文化特色」、「香港發展」貫穿時代,而初中的有約150教節,但香港部分只有15節,即只佔十分一,比例上固然少得不合理;更為關鍵的,課程修訂延續了以「大中華史觀」看香港史,將香港史視作中國歷史的附庸,有意無意貶抑香港主體意識。
例如「課程大綱」只談所謂「華夏的起源」的「中華文明」,明顯傾向給學生灌輸「大中華主義」的歷史觀。學者John M. Carroll在《 Edge of Empires Chinese Elites and British Colonials in Hong Kong 》一書中,已批判英殖民史觀不重視歷史脈絡,只強調港英政府對香港各種貢獻,忽略華人地位和重要性。但反觀現時的修訂,比英殖年代那種1841年英人來港開拓成自由港的「殖民地史觀」更不堪。而在「香港淪陷與抗日活動」的課題中,課程大綱並沒有詳細交代所涉為何,令人質疑是正要引入近年大陸那套歌頌和誇大中共功勞的愛國抗日論述,而未見論述二戰時英軍、加拿大軍、香港民兵為保衛香港的犧牲。
誰控制了歷史,就控制了思想。主權移交前後,以「大中華史觀」撰寫的歷史書如雨後春筍,大部分作者更為未有實質了解香港或懷有政治目的的大陸學者,一面倒貶低殖民統治,灌輸「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的思想。現在教育局的課程修訂,不過是這套「大中華史觀」的延伸,志在將歷史教育變成政治工具,以強化國民身份為幌子,向學生植入愛國思想,最終只為壓抑近年日益高漲的香港主體意識。
面對鋪天蓋地的愛國歷史教育,我們唯有從「香港主體史觀」出發,書寫香港角度的歷史書。台灣學者蔡榮芳撰寫的《香港人之香港史》,可謂開「香港主體史觀」風氣之先。近年,多位年輕學者紛紛以香港人的角度,重新書寫香港史的不同部分,例如鄺健銘的《港英時代》、鄺智文的《孤獨前哨》和《老兵不死》、徐承恩的《城邦舊事》,都是難得的香港史著作。
政治,從來不止於政制。如果香港人不書寫自己的歷史,而任由別人來我們撰寫的話,香港的自主根本無從談起,香港人身份也會慢慢被「大中華天朝主義」所消融。
〈延伸閱讀〉
【香港前途決議文】
http://goo.gl/fYMsTS
【《香港革新論》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eformhk
本文章原刊於《蘋果日報》評論版,特別鳴謝作者及《蘋果日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