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教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84

改革──應由廢除中國歷史科開始

$
0
0

近日,教育局的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初中課程改革諮詢工作,成為了教育界的關注焦點。大家的討論主要集中在課程內容、史事例子及中史必修。筆者期望以歷史教育的專業角度,拋磚引玉,和大家一起討論中國歷史科課程修訂的不足之處。

為甚麼要讀中國歷史?

首先,我們討論一個課程變革時,最根本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為甚麼要讓學生修讀這一科?以中國歷史科為例,翻閱教育局所提供的課程宗旨及目標,中國歷史科初中課程有以下三項宗旨:
1. 認識中國重要歷史事件、人物事蹟、民族發展及社會文化面貌,以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
2. 認識、理解及分析相關的歷史資料,從而培養學生研習歷史的能力,以能鑑古知今;
3. 建立優良的品格,培養個人對社會、國家及民族的歸屬感。

我們可以將以上三點宗旨,簡單分為知識、技能及態度三個方面:認識歷史事件、人物是知識;掌握研習歷史能力是技能;建立品格及歸屬感是態度。現時,坊間一般的討論主要集中在知識的層面上,例如修訂後的政治史部分,會否過份強調「興」(興起) 和「治」(治世),少談「亂」(亂世) 和「衰」(衰落);又或者課程新增的香港史部分會否涵蓋六七暴動或六四事件等。

我們不能否認在香港特殊的政治及地理環境下,學生對中國歷史發展概況的了解有一定需要。而中國本身的重要歷史事件、人物事蹟、民族發展及社會文化面貌等各項歷史文化內容豐碩,能夠合適成為研習材料的部分,多如繁星,加上以本港教師的專業水平、出版商在印刷及多媒體上的配合,剪裁一套能以校情為本,吸引初中生的教材,應該不難。所以在知識層面上,中國歷史科研習內容多寡可以討論,但不應是重點。

課程修訂的焦點問題應該是,在修讀初中中國歷史科之後,究竟學生是否有技能去學習,及培養足夠的歷史學科技能,從而分析和掌握歷史洪流中,各項歷史事件的變化,鑑古知今。這才是本學科所需要培養學生的技能和態度。

換湯,並沒有換藥

一直以來,中國歷史科讓學生感到納悶的地方,便是學習後有何用?課程及考評側重於對資料的陳述和記誦,甚少個人思考及意見的發揮。加上不少中國歷史科教材內容與歷史觀點單向又陳舊,例如對秦皇隋煬的政策強分功過;漢、唐標籤為盛世,而南北朝、五代稱為亂世等;在新修訂的中一至中三級課程大綱之中,甚至有七次提及「統一」的字眼。以上種種,均以傳統的二元對立模式立論,無視當時社會及文化的變化和發展,與及當代歷史研究的成果。所以如果不改善中史學科的探究方式,在緊張的課時和出版社「即食」的教材套件下,教師應只會在課堂上集中教導一套固定的、沒爭議的歷史觀點。這樣等同於照本宣科式的結果發報,並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歷史」學習。

可惜的是,在技能的培養層面上,中國歷史科的學習目標寫得相當含糊。它提出中國歷史科的研習能「透過不同的探究方法,整理、理解及分析歷史資料,培養對史事的分析與客觀評價能力」,「理解不同史事的因果關係及相互影響」,以「了解現今事物的演變及發展趨勢,明白歷史鑑古知今的意義」。以上描述相當空泛,其有關技能培養的說明,是放諸任何科目皆可。

那麼,中國歷史在欠缺科目的不可取代性情況下,難道就只剩餘了「加強對社會、國家的歸屬感」及「欣賞中華文化」的情感功能?在此,相信各位有識之士會質疑,對國家的歸屬感和欣賞培養,在現時架構下的中國歷史科、中國語文科和通識教育科內已經具有相當的空間可以處理。反之,在修訂的大綱下,一套單純而欠缺明辨、批判的歷史教育,與「洗腦」又有何異?當中國歷史無法說明其獨有的思考模式和技能培養時,學科還有必要繼續佔據寶貴的課時嗎?

整合兩史、學懂如何「學習」和培養態度才是根本

筆者並非反對研習歷史,而是期望有一套合乎歷史研習方式的課程大綱,以彰顯學科的獨特性和重要性。在此,建議大家可以參考同時在諮詢的歷史科。該科的大綱在技能培養方面的描述,相當完整和明確,而且更符合「歷史」的意義,包括:最基本的需要學生「明瞭及正確地使用歷史辭彙」、「擁有描述不同歷史資料的能力」;進而「從歷史資料中作出歸納和推論、分辨歷史事件的不同的解釋」;最終期望學生能「對資料的準確性及可信性進行合理的質疑與探究」,並組織表達、建立和審視個人的史觀。

由於不同年代的史料的書寫方式和記錄,均是局限於作者本身的認知、識見和視野,沒有所謂真實的「歷史」。本科的特質應該是有爭論的,並鼓勵多元並陳。不過,目前推出的中國歷史課程修訂內容文件中,則似乎與此背道而馳。例如它列出期望學生了解香港發展始於「秦始皇開發嶺南,香港自此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這樣的觀點,便已經隱含了大一統的歷史觀,亦無視了眾多嶺南及本地先民於石器時代已在當地活動的考古學發現。不論教學的涵蓋哪一些知識,囿於單一觀點的歷史灌輸,已經遠離了歷史學的基本探究精神。

另一方面,現時不少學校均是歷史及中國歷史科兩史並行,在初中課程中,教育局是期望學校重複教授香港史部分,還是期望學校剪裁課程,以中國歷史科的那套欠缺探究性的大綱為本?背後的理據又何在?如果學校可以整合相關的課題,當局又何不推動兩史合流,讓學生有一個整全以本地為本,背靠中華文化,又能放眼世界的整全歷史觀?

總結
學生們、家長們,筆者很坦白地說,這次中國歷史科的課程修訂,在知識層面的解讀相對偏頗,在技能上也並沒有努力讓你或你的孩子能力有所提升。而正修讀高中通識教育科的同學,不妨將是次的學科修訂諮詢作為探究的議題,例如新修訂的中國歷史科在何等程度上適切現今青少年發展的需要,相信會有不錯的討論空間。

原載:
香港電台通識網

相關連結:
教育局: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修訂中國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諮詢
教育局: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修訂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諮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84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