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本是教育界休養生息的日子,莘莘學子經過一年漫長的學習,老師亦工作了一整個學年,彼此都理應放下書本,好好享受假期,調節一下心境,為九月開始的下一個學年再拼搏。可是,教育生態的改變,令本應平靜如鏡的暑假竟泛起漣漪。這些新聞雖不致一石激起千重浪,可也令人不期然反思教育的本質究竟是甚麼?筆者既身在「廚房」,不想提也不能不提:先是小學放榜有中學老師涉嫌跨區「招生」;繼而有三料碩士老師自殺,還有,小學女生在校內墮樓引發的社會討論。三件事似沒有關連,其實,與教育現況的改變有一定程度的關連,究竟一直標榜為「良心事業」的教師行業,在今日市場化的香港下,是否仍是碩果僅存能夠彰顯人性光輝的幾種職業之一,還是需要與商品化社會同步向前的普通行業呢?教育制度究竟出了甚麼問題?
七月初,中一派位適齡學童不足已人所共知,而某些學校老師猶如「地產經紀」推銷學校也不是甚麼新聞了。可是,教育局仍未肯正視問題,重新檢視小學派位制度,調整各區適齡入讀人口的數字。結果,某些地區學童嚴重不足,學校要花九牛二虎之力才收足學生,有些地區則學額不足,學校只需按往常程序便開足班,老師不用四出張羅之餘,更可早點準備下學年的工作。此外,不要以為只有第三組別的學校才憂忡忡,更高級別的學校也擔心上移錯配,要收低一個組別的學生,影響教學進度及學校成績。這種「牽一髮,動全身」的現象,教育生態的改變,完完全全是教育局官僚短視所造成的。可恨的是,教育界「各家自掃門前雪」,未能團結一心,力量薄弱,有心人縱然面對眼前冰山,也徒呼奈何,只望情況不致惡化。
可惜,言猶在耳,悲劇始終出現了。由於生源不足,學校害怕縮班「殺校」,加上教育局實施一筆過撥款的催迫,漸次多了學校以彈性較大的「合約制」方式聘請老師。此舉又造成很多以育人為己志的老師,儘管努力認真教學,也限於學校資源,而未能獲得永久聘用,每隔幾年便要轉教他校,變成「漂流教師」,試問,他們如何可以在比較安穩的環境下,繼續誨人不倦呢?更甚者,學校動輒以不同理由,辭退有表現的老師,或是以「長約」(常額教席)為餌,令老師在扭曲的校政前乖乖屈服。結果,七月中,擁有3間大學碩士學位的33歲教師陳力坦,疑因未能由合約教師轉為常額教師自殺身亡。「冇理由讀咁多書冇嘢做!」這是其父對悲劇的結語。《蘋果日報》(2015年7月19日)事實上,教育界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學校選擇多了,根本不想給太多時間老師邊做邊學,反正你做不來嘛,其他人等着接上,這種思維底下,學校容不下老師漸次成長,而老師要獨當一面,是需要時間培養的,經驗不足的老師只能年年轉工,每年望天打卦,朝不保夕。還有學校絞盡腦汁,用盡資源,隨着老師年資越長,動用學校儲備越多,於是,到了某個階段,學校為了節省開支,年資高的老師唯有另謀高就,結果出現了「0.1老師」這個荒謬透頂的招聘廣告。
可惜,令人扼腕的事件接二連三出現,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小五女生在校內墮樓的死因研訊,被裁定死因存疑。而案件重點反而是裁判官裁決時怒斥聲稱當日因「忘我救人」而未有發現女生傷勢的副校長石玲「一派胡言、謊話連篇」,「完全唔見為人師表應有嘅態度,同對學生嘅關心」。《蘋果日報》(2015年7月24日)該校老師集體說謊,刻意隱瞞,目的是為保「校譽」。然而,問題是:這班老師平日一副慈悲心腸,對學生關愛有加,為甚麼身在制度中時,竟便以一些有歪常理的說法去自圓其說?當天的情況或有兩種假設,一,他們真的依據「指引」行事,是一班服從性極高的下屬。二,他們首要考慮的是「校譽」,故寧召聖約翰,也決不打999。如果是前者的話,反映了學校作為權力制度的一部份,老師們已變成傅科(Foucault)所說的「柔順身體」(docile bodies)可供「支配、使用、轉化、和改良」。如果是後者的話,則重視「校譽」竟比自己的學生重要,究竟為了甚麼?難道他們的惻忍之心,已經被制度和權力所支配,不可影響「校譽」這個觀念,已深植在他們充滿服從性的腦子裏面?其實,說穿了,他們這麼重視「校譽」,是因為「校譽」直接影響收生的質素罷了,而這班老師平日應該都很在意傳媒的報道對學校造成甚麼影響,因此,才有通告大刺刺地貼在教員室,如非必要,不可致電999。因為假如傳媒報道了一些負面消息,便影響之後幾年的收生工作。雖則這幾年小學收生的壓力減少了許多,但是以市場化邏輯運作的教育界,很多學校已習慣了收到能力高的學生,就如同教育局所認同的「正增值」,是要大書特書的。
今天的香港社會,真的應了引陳文敏教授那一句「禮崩樂壞」、「制度崩潰」。教育這棵大樹便是首當其衝出現真菌,並漸次蔓延開去。諸君看看教育當局基本上對以上三件事未有作出詳細的回應,只派次級官員,充當「人肉錄音機」,不斷說着「阿媽係女人」的說話,反而港大學生衝進會議室的翌日,教育局便發出譴責聲明,教育局的苟且敷衍,可見一斑。至於學童之死,教育局亦只「呼籲所有學校在新學年開始前,就死因庭裁決重新檢視自己的危機處理程序,一切應以學生安全為首要考慮。」《蘋果日報》(2015年7月25日)事件發已發生了三年了,難道到這時才作出軟弱無力的「呼籲」,可幸事發之後幾年,再未有同類事情發生,否則,教育局難辭其咎。至於其他部門嘛,亦不遑多讓,此處不贅。
這闋教育的悲歌何時才會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