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邪惡荒謬麻木沉默,就是中計
港大校委會梁粉無視程序公義,以荒謬的「等埋首席副校」為藉口阻撓任命陳文敏為副校長,令公眾嘩然。今天劉進圖再在明報撰文,披露更多黑暗內情,原來「親建制校委不敢投票否決任命建議,因為物色委員會是經過嚴謹的公開招聘及遴選程序,考慮了所有相關因素(包括捐款風波報告),才作出任命建議,校委會若沒有充足合理的良好理由予以否決,很容易在司法覆核下敗訴,被法院裁定為違法決定。」於是他們計劃打拉布戰。6月30早上,校...
View Article學校行政瀰漫着恐懼意識
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死因裁判一案揭示了香港教育制度內一個深層次的矛盾。校內老師和高級行政人員為免校譽受損,致電999亦需要預先通報,這一點有違常理,確實匪夷所思。為何學校那麽懼怕外界知悉真相呢?為何學校那麽懼怕傳媒呢?為何學生的性命,和疾病健康不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關注的任務?又為何學生有急症的需要可以與校譽有直接關係呢?究竟學校害怕什麽呢?為何他們做教師做到縛手縛腳,好像害怕得要死?其實,整個香港都...
View Article一件小事
近兩星期,社會各界都在討論學校的管理文化。讓我說一個小故事。我曾任教於一所地區學校,是科主任,在校內算是中層管理的一員。當時也是初中的班主任。有一天,學校的副校長氣急敗壞的來跟我說:「阿sir,有家長今早打電話來投訴,說你上星期家長晚會時,只說了幾句話,便留下了另一位中文不太好的班主任,離開了課室,是嗎?」「是啊。」我說。「那是什麼原因呢?」副校長說。「我出了去跟家長有點事要談。」「為什麼不等待其他...
View Article【珠海成就論】如何成就我的成就?
近日經過地下鐵都不難發現「成就你的成就」蹤跡處處,珠海學院新一年的廣告以「成就你的成就」為口號招攬新生,廣告燈牌遍佈各個車站。願意投放成千上萬鋪天蓋地的形象工程,卻有沒有花過一點心思正視學生的聲音和需要呢?五月底過百名學生聯署要求校方正視新傳系出現的問題,又有近半百學生出席六月初舉辦的校務溝通會議表達對學系各方面的不滿和意見,但至今仍未得到校系方承諾,並提出任何具體的改善措施。當學生實習報刊《珠海新...
View Article梁智鴻對學生衝入會議室感可惜:不應在港大發生
(獨媒特約報導)港大校委會晚上在會議中以12對8否決重新討論,維持「等埋首副」、延遲討論副校任命的決定。學生不滿決定並衝入會議室,多名委員包括李國章等離去,令會議未能繼續。港大校委會主席梁智鴻和港大校長馬斐森同學生閉門對話,梁指自己非常理解同學及公眾對事件的關注,亦同意「不能一直拖落去」。但他又強調,本來希望在會上提出制定時間表,建議若九月份即使首席副校未上任,亦應開始對任命的討論;然而當時學生闖進...
View Article教育的悲歌
暑假本是教育界休養生息的日子,莘莘學子經過一年漫長的學習,老師亦工作了一整個學年,彼此都理應放下書本,好好享受假期,調節一下心境,為九月開始的下一個學年再拼搏。可是,教育生態的改變,令本應平靜如鏡的暑假竟泛起漣漪。這些新聞雖不致一石激起千重浪,可也令人不期然反思教育的本質究竟是甚麼?筆者既身在「廚房」,不想提也不能不提:先是小學放榜有中學老師涉嫌跨區「招生」;繼而有三料碩士老師自殺,還有,小學女生在...
View Article家教樂:今天你乖不乖
有位家長看了【家教樂:乖啲啦】有感而發,說很多人每天工作回家見到子女劈頭第一句就是「今天你乖不乖」,其實跟「乖啲啦」有異曲同工。的確如此!易地而處,每天爸爸媽媽回家,總是關心我乖不乖,究竟甚麼是乖?做到怎樣才算乖?還是龍門任搬,永遠都被看成不夠乖呢?這句問題還帶出另一個管教孩子應注意的事情:信任。一句乖不乖,好像父母只關心子女有沒有做錯事!坦白點,根本就不信任小孩子,認定他一定會做錯事。這種冰冷的親...
View ArticleSEN學生打TSA怪獸實錄
根據教育局資料,2013/14學年,小三及小六參加TSA的SEN學生共5,313名,佔小學參加TSA的總學生人數只有一成三。 基於公平原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SEN)不能不考TSA,意味他們同樣要面對TSA操練。早前,筆者向三位朋友﹕前教師、現職教師和SEN學生家長請教,想知道SEN學生在TSA這隻怪獸面前會出現什麼狀況。孩子﹕”My golden age has...
View Article港大十院長的廢話聲明
以下為香港大學十位學院院長的聯合聲明:『作為香港大學各所學院的院長,我們十位一致深信學術自由及院校自主是高等教育的基石。此等原則在香港或其他地方均為重要。《基本法》第137條亦爲此提供了保障。我們鄭重強調大學的所有事務均應貫徹秉承這些原則,尤其在最高決策層則更為關鍵。我們呼籲校內和校外各方尊重這些原則。然而,在任何情況下,我們均不能縱容任何企圖擾亂大學正常運作的不文明行為。我們對擾亂7月28日校務委...
View Article從台灣「反課綱」一事帶出對歷史教育的反思
作者:陳培興/書寫隨興Chaio-Yin Chen 在我臉書引了福柯的一段文字,福柯這段話很有意思,我也很喜歡。Every education system is a political means of maintaining or of modifying the appropriation of discourse, with the knowledge and the powers it...
View Article袁國勇辭任港大校務委員 稱無力轉化矛盾
(無綫新聞截圖)(獨媒特約報導)港大委任副校長風波未平息,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今日(7月31日)表示,昨晚已辭去港大校務委員一職,他指自己「冇能力」轉化過去3年來的矛盾及衝突,帶領港大尋找新出路,故將位置讓給更有領導能力的人出任。他表示多個委員包括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梁智鴻亦有提出挽留,惟他深感自己能力不足,所以去意已決,只願意留任至新委員上任。港大校長馬斐森對袁國勇請辭感到遺憾,港大校友關注...
View Article被批限採訪自主 皇甫:柯達群應當《珠新》總編
關注組聯同學生會及系會今早與校方進行對話,逾五十人出席,多名校友包括第一屆畢業生宋龍光都有現身。關注組向校方和系方質詢《珠海新聞》、實習分配、課程編排及學校設施等問題。...
View Article中大校友:劉遵義李國章是學界雙恥
(中文大學圖片)(獨媒特約報導)前中大校長劉遵義今日於明報發表題為〈拯救我們的下一代〉的文章,批評港大學生在上周二不滿校委會拖延副校長任期,衝擊校委會會議的行動是「暴徒式行為」,又指他們為「被寵壞的小混蛋們」,認為應該將他們監禁。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表示,學生只是表達訴求,問題是校方不予理會,而且校內有程序處理事件,劉不應干涉。曾為中大「劉遵義施政監察」成員的杜振豪認為,劉任中大校長時已十分蔑視參與...
View Article過了火的保護兒童。
香港物價高企,許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自然讓他們被家人視為掌上明珠處處呵護。而且父母都想望子成龍,因此由孩子入幼稚園前已經為他做盡一切,希望孩子的起跑線能比其它人推前一點點。可是過於著緊的保護非但扼殺了孩子發揮自己本身的潛能,更讓他們承受著不必要的壓力,同時缺乏日後的自理能力。雞蛋是怎樣的?也許你能輕易答出來。可是有些孩子從未見過一顆連殼的雞蛋,只因父母工人每次都把雞蛋殼剝掉才送到孩子面前。之前參加...
View Article黨報揭校委遮羞布,強權霸道原形畢露
攝:柯愷欣港大委任副校事件發生以來,港大校委會主席梁智鴻,以致部份委員均一直強調,「等埋首席副校」乃校委會經符合會議程序的整體決定,梁智鴻甚至說有關第五位副校任命因未在校委會展開討論,因此未知「物色委員會」推薦何人云云,強調並非針對陳文敏,也不肯承認人事任命有來自特首甚至中央政府的政治壓力,彷彿聲稱港大校務的決定,仍像以往一樣秉承大學自主、程序理性和能者居之的原則。然而,若有留意港大學生衝入校委會議...
View Article作為青年處事應首先對得起自己
原載2015.8.7訊報建語燁言 據澳門電台消息的報道指出:「全國青聯及全國學聯大會精神傳達會舉行,澳門中聯辦副主任孫達在會上稱,澳門青年要聯繫自己的思想實際、工作實際、學習實際和一國兩制的實際,需看一看自身思想認識是否已達到中央要求,政治覺悟是否代表了廣大青年和學生的追求,行為規範是否符合整個社會期盼。」...
View Article不在沈默中爆發 就在沈默中滅亡
雖說「珠海書院」一名在六、七十年代曾經因傳播界人才輩出而聲名顯赫,但現今顯然大不如前。在校內也似乎只有學生會會室掛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時刻警醒著我們曾經擁有的輝煌歷史。反觀現今校方,卻一直以「家事自己了決」為由逃避傳媒追問及採訪,作為一所以新聞傳播而著名的學院,實在令人感到難以置信。李焯芬教授空降成為校監之際,學生會眾人首嘗無力反抗的滋味;一夜之間沒有任何預兆之下,發生了一場校方高層調動。相較浸大...
View Article沒博士學位可否做大學副校長?
最近對於港大副校長委任的事件,建制派火力全開,務求要把由遴選委員會推薦的陳文敏拉下馬,於是質疑陳文敏政治取向、管理能力的言論鋪天蓋地而來。其中亦有人質疑陳文敏「沒有博士學位」,因此沒有足夠資歷擔任港大副校長。例如「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盧文端就曾撰文質疑陳文敏「連博士學位都沒有」,沒資格任港大副校長。然而,「博士學位」是否擔任大學副校長的「必然」資歷?教資會資助院校的副校長,是...
View Article中英兩國教育差異所造成的差距。
早前有五名中國教師到英國教書一個月以作交流,結果中國的老師批評英國學生上課的態度太差,一點都沒規舉。中國的教師認為上課就是由老師講課,學生專心抄寫,不應該有半點自由去做你想做的事;而對英國學生來說這方法當然都是不太習慣,他們覺得這樣根本就是軍訓。兩個文化不同的交流最後以失敗告終,但從中不難看出為何即使中國努力提升自己形像,國民水平低下仍是一直改善不了。外國教育普遍歡迎學生發問,因為學生把自己不明白或...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