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仁狀元,不外如是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金榜題名,狀元是也。在古時高中狀元,絕非易事,要經過童試、院試、鄉試、會試及殿試五大關,皆飽讀聖賢書,深明大義,直入官場,愛民如子,報效家國。如今時移世易,考試依舊,面目全非,看看皇仁狀元黃灝森的言談,便知徒負虛名,欠缺氣魄。看看黃狀元說了甚麼?...
View Article放低啲分數
上星期和我的大女Kevina去看《林海峰是但嗡廣東話》,可以說是近期涵蓋最多時事的Talk Show。開宗明義,先談廣東話。對香港人來說,由小到大都說廣東話,這不但是方言,更是一種傳承已久的文化。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普通話開始流行,越來越多幼稚園都實行「普教中」,為甚麼?...
View Article【文化論政】陳他其:面紅紅的疑惑 - 香港性教育下的年輕人們
筆者在社區學院任教名為Sexuality的學科,時常有些驚奇(甚至驚嚇)的體驗,來自於學生們對性方面的認知(又或者是缺乏認知)。什麼是...
View Article語言文化與普教中:《十年》編劇與民建聯對談
昨天是政策研究青年峰會(PoliQuest)的講座對談日,除「平等機會在香港」外,另一題為「語言文化與普教中」的講座對談亦於同日下午舉行。對談邀請到《十年》中〈方言〉的編劇何鳳麟,以及來自「建制陣營」的智庫高級研究主任杜礎圻,互相交流。何鳳麟首先提及〈方言〉的緣起。他引述導演歐文傑於少時被警察「逗」,歐急中生智以英語回覆,警察便放走歐;歐回想這段經歷,心生疑問:「語言是否有分優劣?」隨後〈方言〉的團...
View Article世代浮想:讀昆德拉《無謂的盛宴》
《無謂的盛宴》是去年在台灣逛書店時買的。偶像昆德拉最新大作,看他的書總暗召喚起當年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深刻與震撼。《無謂的盛宴》貼近一種垂垂老矣的奈何嗟嘆。其中最深刻的對白就是主角說:「人們在生活中相遇,閒聊,討論,爭吵,卻沒有意識到大家在交談的時候其實都站在遠方,各自從一座座矗立於不同時間點的瞭望台發聲。」也許是昆德拉在自己晚年愈發現自己經歷過極權的一代人,與愈來愈多的後來者再無法站在同一個...
View Article青春大概相似
筆者剛離開中學的教學崗位,走入大學大觀園,在不同境地繼續重遇昔日面孔。數數手指,自己第一批新學制、12年中六畢業的學生今年就要大學畢業,慶幸還有不少在學的 year 3 同 year 2 學生。借此一角,祝福自己最後一批...
View Article致一去不復返的青春
學生到外國留學,給我留下點點文字,卻讓我見到走下去的理由。教了五個年頭,我都還是不務正業,還是不時渴望做這做那想東想西,總在進修什麼、上什麼興趣班、做些無聊手作、寫些瑣碎事情。這些東西常常使我感覺到有所虧欠自己的正業,然而後來我發現非正業一直滋養著我,原來不務正業與正業也不必然對立,只是明白的時候比較遲。也許是我不甘心從此沒入安穩的工作,然後長大做所謂的成人。安穩,讓人不再想事情,因為不再必要。當然...
View Article養兒育女毋忘初衷
有人說香港是經濟城市,香港人都是經濟動物。不知是否因為如此,上興趣班不為興趣,而為進入名校;學習不為求知識,而為取得好成績。因為只有如此,才能獲得一份「好職業」。不正常成為正常很多不正常的事情在這種模式下變得正常,K1執筆寫字,K2默書,K3測驗,學兩文三語不夠,課外還去讀多門外語。坊間有不少兒童日語、西班牙及法語班等等,收生對象甚至有低至幼兒者。興趣班要多上,比賽要常去,目的只有一個—「收集證書」...
View Article《守住這一代的思考:給公民社會的通識教育》出版前序 — 教育轉型的必要
文:張往@教育工作關注組自2014年秋天發生雨傘運動以來,社會上漸漸出現所謂「撕裂」的論述,政治立場彷彿成為判斷一個人的首要標準,於是有了「黃絲帶」與「藍絲帶」的稱呼。最近,「本土」一詞又似乎成為人們紛紛討論的議題,當下的爭議,則關乎人們對二十七年前的六四事件的看法,以及其對香港本土社會的意義。香港社會正在發生急劇轉變,當很多市民仍未從爭取民主的失落情緒中恢復過來,一個又一個新媒體好像已急於在當下爭...
View Article班主任認為我應該選一些大學收分標準較高的科目
日本研究系學生說:「我中學的班主任有很重的偏見,她認為我應該選一些大學收分標準較高的科目,因為它們『前途比較好』,例如醫科和法律系。當我跟她說我想讀日本研究時,她就問我將來想做什麼,我說『一些和文字有關的事』,她就用一個輕挑的口吻說:『哈,想做流行作家啊?』她幫助學生排Jupas(大學聯合招生)時都刻意把那些『實際點』的科目放前,不過我也很堅決要把日本研究放在首選。」「為什麼主修日本研究?」「我覺得...
View Article從學校特色選小一注定失敗
原文2015年9月19日刊於「輔仁媒體」踏入九月,小一學位分配的程序又展開。剛巧本年小女升讀幼稚園高班,便去參加小學舉辦的簡介會及瀏覽學校網頁,一心想選一間適合小女的學校。滿以為花多眼亂,一定很難抉擇,事實正好相反。學校特色在哪裏?既要要找合適小女的學校,自是特別留意學校之特色。不論簡介會,抑或學校網頁,這部分必然包括其中。去過幾次簡介會,亦看過不少學校網頁,最終發現除了部分有宗教背景的學校會突出靈...
View Article捨不得你長大
原文2015年10月10日刊於「輔仁媒體」父母都希望兒女快高長大,但最近我對女兒說﹕「我捨不得你長大,你長慢點吧﹗」功課何必多?女兒剛升K3,開學沒多久,學校便送上小一入學派位申請表。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的講座、資訊……,待與妻子從區內學校清單中勉強選取一間,並稍為喘定後,學校的課業卻開始加碼。女兒在學校的自選活動經常因為練習寫字太慢而錯過,家課由每天兩款增加至四款,假期前則再加至五至六款。學校上學年...
View Article「不要笑老,這是我們的必然之路;不要罵小,這是我們的來時路。」
在7月時開展了有關訪問在職青年的專欄,邀請了一位高中女生和三位大專生(兩女一男)擔當記者。在訪問之前,我跟他們討論心目中的「職青」。結果,他們一致抗拒畢業後成為「職青」—即使出來工作可擁有獨立經濟能力,又或是減少家人的約束,但顯然他們並不嚮往這份「成人禮」。選擇多︰工作不是唯一學生畢業後,從前都被要求找工作賺錢養家。有部分借了學生貸款的畢業生,更需要盡快投身社會賺錢還債。然而在今次與學生對話時,三位...
View Article支持免於尷尬餵哺母乳的權利
母乳餵哺是母親養育嬰兒最原始的方式,母乳對嬰兒來說不單容易消化,能提供足夠而均衡的營養,加上含有豐富的免疫保護物質,包括大量抗體及活細胞,對嬰兒來說是度身訂造最好的食物,並非有各種添加成份的配方奶粉可以媲美的。然而社會不知從何時開始,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看待願意餵哺母乳的媽媽。根據數字,雖然本港母乳餵哺的比例已逐年增加,...
View Article關注浸會大學續約不公事件之聲明
2016年8月,活躍於雨傘運動、身兼教職員工會主席的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助理教授黃偉國僅獲續約一年,一反所屬學系續約三年的建議。此外浸大持續進修學院傳出有高層恐嚇講師,要求他們自願不續約,否則在評估上作劣評。進步教師同盟關注兩宗續約事件,憂慮浸會大學以種種藉口欺壓合約員工,要求浸大公開交待。大學是研究學術和啟導學生的場所。根據傳媒報道,黃偉國過去兩年的研究表現指標屬「良好」及「非常好」,教學表現亦...
View Article尊重子女比進名牌學府更重要
有報導指今年書展有不少新書與教養子女有關,其中一本由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昔日的女歌手陳美齡所撰寫,備受傳媒關注的《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光看這個書名,便足以吸引不少望子成龍的父母對此書趨之若鶩。不知道為人父母者看到這樣的書名時,重點是放在「50個教育法」,還是「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如果是第一句,筆者相信這些讀者可以從中得到啟迪,因為他們找對了重點,便是要教育子女。相反,...
View Article